淮安  [切换城市]  
用户名:密码:记住密码注册/帮助中心
淮安驾校网广告位
当前位置:驾校 >>> 资讯

淮安:用运河生态塑造枢纽大都会

  • 发布时间:2021-07-05 浏览量:1054次
  • 江苏淮安,一座美丽的生态水城。淮安人民始终保持爬坡过坎的压力感、奋勇向前的使命感、干事创业的责任感,以绿色为底色,依托资源禀赋,在科技、交通、城市建设、对外开放、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务实求变、务实求新、务实求进,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执着,锻造出长淮千里、绿色高地的沧桑巨变。
    走在街头,有置身大都市的感觉
    走进万木葱绿的淮安水渡口商业板块,一座最硬核的城中之城绽放芳容。堪称淮安“陆家嘴”的淮安金融中心,多幢高楼耸立其间,清一色的玻璃幕墙,亮丽的发光标识照亮了夜空。在金融中心的西南方,正在加紧装修的金地中心雄姿初现,与万达广场遥相呼应,成为水渡口商业板块的又一商业巨头。
    纵观淮安的城市面貌,几年来呈几何级增长:高楼鳞次栉比,马路四通八达,标志性建筑不断涌现:一条翔宇大道,连接清江浦区、淮阴区、淮安区,串联起淮安的主城与新城;一条内环高架,有效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压力,搭建起城市各功能片区之间、中心城区与高铁站等重要节点之间的快速通道;茂业时代、花漾城、淮印新时光相继建成,大小商圈呈裂变式生长;体育中心、“四馆”、大剧院、广电“小蛮腰”,一个个成为城市面貌的点睛之笔……淮安城市更新步伐不断加快,城市能级不断提升,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展现芳容。
    里运河文化长廊两岸流光溢彩,河面波光粼粼,彰显着独特魅力。夏日的晚上,无论是走在岸边还是坐在船上,风经水面徐徐拂来,感觉格外惬意。“现在走在淮安街头,时常有种置身大都市的感觉,里运河文化长廊、西游记文化体验园、白马湖生态旅游景区……都值得向朋友推介,淮安正变得越来越美。”市民雷先生说。
    一方面是新城建设如火如荼,一方面则是旧城改造稳步推进。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,淮安聚焦民生难题,在老旧小区整治、农贸市场治理方面下硬功夫;同时补齐民生短板,提高公共服务水平,城市面貌有了实质性改观。
    走进改造后的光华苑小区,眼前一亮:粉墙黛瓦,满眼绿色,加上重新规划调整的停车位,20多年的老小区焕发了新生机。居民李先生对小区的改造赞不绝口:“你看,小区统一设计成江淮风格,远远看上去简洁古朴、韵味十足。”飞线整治、内外墙出新、道路整修、公共照明亮化……淮安把群众满意作为“第一标准”和最高追求,加强常态长效管理,努力把改造后的老旧小区打造成为一道城市亮丽的风景线。
    淮安营商环境真的很“绝对”
    “绝对!”“直刺!”说起淮安经典的地方话来,台商黄耿达也很“绝对”。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耿达深耕淮安已经十余年。“刚开始淮安话只能听懂一半,要猜。现在自己也会讲一两句,交流没问题。”黄耿达说。
    在黄耿达看来,淮安这个地方很“绝对”。“淮安兼有南北气候特征,温度、湿度适中,特别适合兰花生长。”黄耿达说。淮安皇达花卉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里,各式各样的蝴蝶兰品种绚丽绽放,白的、红的、黄的、紫的汇聚在一起,十分赏心悦目。皇达花卉规模也从一开始的1万多平方米,做到如今11万平方米,成为亚洲最大的单体蝴蝶兰基地。黄耿达还请来台湾的“智囊团”,在台湾农业博士吴晋东等人的帮助下,他们开始改进技术,延长花期,改良品种。
    淮安很“绝对”的还有优质的软环境。黄耿达说,在淮安发展过程中,最令他感动的就是当他遇到难题时,淮安各级各部门给予的帮助。“有一年因为天气原因,我们基地断电了,时间一长会影响花卉的生长。”下午6点断电,晚上10点就抢修通电了。因为当时淮安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救灾机制,制定三套方案同时救灾。当晚,大家一起清理废墟、购买帆布等,架线工人抢修线路。这让黄耿达心里感到无比温暖。
    淮安很“绝对”的还在于“直刺”。黄耿达说,作为米字形枢纽,在淮安坐高铁出行很方便。“到北京4个小时,到上海两个多小时,到南京一个多小时。”黄耿达说,除此之外,淮安还通江达海。“我们的花从连云港出口日韩都很方便。”
    在黄耿达看来,淮安是台资新高地,在这里台商多、朋友多,在这里生活很愉快。黄耿达也把家安在了淮安,儿子在这里也交到了很多朋友。
    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不断延伸
    清晨,第一缕阳光洒在高耸林立的龙门塔吊上,淮安新港内一艘艘货轮繁忙进出,色彩各异的集装箱在此被运往全国各地。多年前,这里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口,而如今,淮安新港成为全省内河规模最大、自动化程度最高的集装箱码头,集装箱吞吐量稳居江苏内河港之首。
    “黄金水道”重现往日辉煌,是淮安交通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。淮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,以现代化公路、高速化铁路、密集化航线、综合化港口为主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,拉近了淮安与世界的距离,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正在江淮热土不断延伸。
    从一穷二白到交通枢纽,高速公路跑上“快车道”。“1992年以前,去南京就是‘煎熬’,‘108弯’的滋味太难忘。而现在,上高速‘直刺’,2个多小时就到了,快得很!”说起交通变化,59岁的王玉秋打开了话匣子。1992年,淮安第一条高等级公路——宁连一级公路“马武段”开工。此后,淮安不断加大对交通的投入,高等级公路从无到有,呈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。目前,京沪、长深、盐洛、淮徐、新扬、金马6条高速公路贯穿境内,县域全部通高速公路,在苏北率先建成长90公里、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公路环。
    从“地无寸铁”到圆梦高铁,铁路建设按下“快进键”。2019年12月16日,对于淮安人来说,是个值得载入史册的日子。这一天,“和谐号”沿着徐宿淮盐铁路向淮安呼啸驶来。一根“金腰带”融东汇西,一条“脊梁骨”贯南通北。从1998年3月新长铁路通车彻底结束淮安“地无寸铁”的百年历史,到如今高铁圆梦,“米”字形铁路网连接新沂、连云港、盐城、扬州、南京、宿迁6个方向,淮安成为名副其实的区域铁路枢纽。
    从运河经济到交通走廊,运输体系挂上“高速挡”。“以前过闸最长等过8天,现在随到随放,效率高服务还好!”船老大朱师傅常在盐河跑船,他坦言,近几年这条“老路”给了他太多惊喜。近年来,淮安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水运资源,积极打造“黄金水道”,使水路交通更广、更优、更畅。同时,淮安还全力推动机场建设,打开空中对外通道。今年,淮安开通飞往越南河内的全货机航线,是全省唯一直飞越南的全货机航线。
    未来,淮安将用更现代化、立体化、便捷化的交通,打通老百姓“出行的最后一公里”,在聚力打造“绿色高地、枢纽新城”中作出更大的交通贡献。
    淮安的水乡韵味很浓
    “你不要买饮料,我就要喝你们这边的白开水,喝起来甜丝丝的!”汤启兵是上海人,有时候会来淮安市金湖县拜访客户。熟悉后,他时常会给对方提出一个“要求”——喝白开水,不喝饮料。“金湖的水好,烧开后喝起来甜。”汤启兵说。
    金湖除了水质好,给汤启兵留下的另一个深刻印象是钓出来的鱼味道很鲜美。假期,汤启兵会约上金湖熟悉的客户,找一片鱼塘开钓。从早上钓到下午,乐此不疲。钓出来的鱼,汤启兵回到上海会分给亲朋好友。“大家吃完之后,念念不忘,所以每年秋天我都尽量挤出时间来金湖玩玩。”
    水美方面的还有美丽景色。“洪泽湖、白马湖、高邮湖、宝应湖,到你们这边,水乡韵味很浓。”汤启兵回忆起去年来淮安的经历。先到金湖荷花荡转了转,万亩河塘满眼绿色,两旁的村子也是绿树掩映,很漂亮。后来,又去了白马湖。蓝天白云下的白马湖十分美丽。“湖水很清澈,秋高气爽的天气,倒映着蓝天白云,人站在湖边有很通透的感觉。”汤启兵说。
    令汤启兵印象深刻的,还有宝应湖畔的水上森林。“到了初秋,水上森林的杉树还是绿色。走在林子里面,有白鹭之类的野鸟飞过,生态环境太好了。”汤启兵说,坐在竹筏上,穿行在林子中间,鸟鸣林更幽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。
    离开金湖的时候,汤启兵仍意犹未尽。汤启兵还是“老规矩”——暖水壶中灌满一壶甜丝丝的白开水,一路喝回上海,期待下次再来。
    砂土地上建成全国最大元胡基地
    赶在新一季播种前,58岁的王万思又在盱眙县鲍集镇新流转了2000多亩地,用来种植元胡。“年初3000亩的时候就是全国最大的元胡种植基地,现在5000多亩了,估计这几年不会被超越了。”王万思说,“我希望更多的乡亲们能加入进来,大家一起致富。”
    王万思原在军队任职,是土生土长的鲍集镇新迁村人。这里的土地因为砂粒含量高,以前只是种植玉米、黄豆、花生等经济效益不高的农作物。“周边的村民都富裕了,家乡这么多年却没有多大的变化。”家乡的发展,是王万思心中无法割舍的牵挂。多年来他利用各种人脉资源,多次请专家看土壤、找项目来投资,最终确定引进元胡。
    2017年一退休,王万思回到家乡拿出全部的积蓄,先流转了200多亩土地,试着种植元胡。“第一次种植,没有经验,技术也不熟,亩产只有300公斤。”第一年亏了,但想到这是为乡亲们探索一条新的致富路,王万思没有退缩,他从河南郸城、南通请来了专业团队,成立合作社,带着村民们继续种。“经过4年摸索,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,并且从播种、收获到晾晒,都实现机械化。”流转的土地从新迁村一个村民小组的200多亩,发展到现在的4个村3000多亩。
    坚持不懈的努力,终于给王万思带来丰收的喜悦。“花开得特别好看,紫红色的,在田里铺展开来,看不到头。”回忆着,王万思脸上乐开了花,手上不停地比画着数字,“4年了,今年第一年亩产超500公斤!第一年一亩纯收入超千元,达到2000元以上!”
    “一下子就奔小康了。”75岁的王算章是新迁村五组的村民。以前自己承包的8亩地,一年两季收入只有8000余元。2019年流转给王万思后,他还经常过来除草、喷水、打药……“从头一年8月干到第二年5月,两万五六千元收入呢!”像他这样固定在元胡地里劳作的村民有两三百人。
    现在,王万思心里有了新的愿望:等亩产能够维持在750公斤的时候,吸引更多的村民和他一起种植,一起致富,形成产业化。“那个时候,我就可以真正退休了。”

交通法规
学车动态
驾驶常识
驾考秘籍
热门城市
关于我们|广告服务|付款方式|联系我们|意见反馈|加入收藏|免责声明|网站优化
© 2024 :淮安驾校   津ICP备2021006194号-2